首页
>
甘肃省
>
陇南市特产
陇南市特产介绍第2页
火锨馍
火锨馍:康县的豆坝、店子、秧田一带,习惯制作火锨馍。其制作方法独特,味道鲜美,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实为粗粮细作之佳品。这些地区因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多产洋燕麦、荞麦、玉米等杂粮,因此普遍以杂粮面做馍。做…
康县粉鱼
粉鱼:以包谷面、荞面、豆粉等为原料,现在城市居民也有用小麦面作原料。在沸水中边撒面边搅动,呈粘团状后加入开水稀释搅动再至糊状后,又加开水稀释至熟。有俗语云:“搅团要得好,三百六十搅”。然后用专用漏子在…
康县黄酒
黄酒:康县中、北部各乡镇人们普遍煮黄酒。其做法是:将小麦、包谷、高梁等粮食煮熟后,拌上黄酒曲子,装入缸中,用盖子盖好后,再用泥巴密封缸口,待发酵后,将酒醅舀入煨罐或茶壶,加水用文火煮沸,汤色微红或淡黄…
康县豆花面
豆花面:康县南部乡镇,普遍盛行吃豆花面。即将黄豆磨成豆浆用适量酸菜汤点成豆花,把面片或面条下入汤中,即成豆花面。团团豆花飘在上面,如白云朵朵,同时散发着豆类的清香,使人食欲大增。再加入盐、油泼辣椒、嫩…
康县面茶
面茶:面茶是康县北、中部的传统饮食,尤以云台、大堡、大南峪、迷坝、三官、城关、王坝、岸门口等乡镇的面茶为佳。面茶是在煨罐内加入冷水,又加入茶叶、盐、花椒、茴香、红葱根等调料烧开,水开后掺搅经炒熟之麦面…
仇池石
仇池石产于伏羲之乡——仇池,即今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大桥乡。据传说,伏羲创世时,其妹女娲炼五彩石以补苍天。所余之石弃置仇池,故有此石,当地群众称之为“五花石”。而“仇池石”之得名则始于宋代文豪苏轼之诗。…
西和鞋垫
在西和的大部门城乡,农闲时间经常可以看到女孩儿们手拿针线,三五成群坐在一起纳鞋垫。西和鞋垫分为针纳和刺绣两种,大部分为针纳。从布料、颜色到针法,都十分讲究。一双漂亮结实的鞋垫就是衡量女人是否心灵手巧的…
西和锅盔
在西和有一种特色食品名叫锅盔,很受人们的欢迎。向来以闻着香、吃着酥、出门携带方便、家里久存不坏而闻名。它既是一种独特的风味食品,又是馈赠亲朋好友的礼品。相传,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士兵们常年征战在外,往往…
西和面皮
在西和的众多小吃中,大多数人爱吃的要数面皮了。它的滋味酸辣劲香,又能消油腻,让人百吃不厌。无论走在西和哪个街头巷尾,都能看到卖面皮的摊点,价钱很便宜,一碗只要两元钱。坐到摊位上,你可以说一声,“来份面…
馓饭
馓饭最早的吃法是在农村,家家户户有土锅炉,在土锅炉里放入木材或蒿草或秸秆等燃料,点燃,把锅架在上面,倒入水,等水煮沸后,搅入玉米面粉。这种饭吃起来既方便简捷,又能给农人腾出农忙时间。做馓饭的时候,要等…
西和饸饹面
饸饹面是源自西和县长道镇的一种传统风味小吃,也只有长道镇的最为正宗。原料是荞麦面,不但美味爽口,而且具有降压清火之食疗功效。其做法是,将荞麦面和水反复多次柔和,成面团后,将其放入铁质漏槽,挤压入锅,熟…
武都面皮
面皮,市内各县均有,做法大致相同,但风味不一。直接将面揽入水中,成稀糊状,上笼蒸熟者为面皮;将面团放人清水中反复搓洗,分出面筋,上笼蒸熟者为酿皮。调料也因地而宜,武都主要调入草果、山赖等调料呛煮的醋、…
武都麻辣粉
麻辣粉是当地人喜爱的小吃之一,摊点遍布大街小巷。用鸡汤或骨头煲的老汤将粉条、手擀粉、宽粉煮熟,再配以葱末、姜末、蒜泥,豌豆尖、香菜、炸菜丝、香芹末、酱油、醋、辣椒油、香油,炸酥的花生豆和黄豆,花椒粉、…
武都洋芋搅团
洋芋搅团为武都地方名优小吃,是用当地产的洋芋精制而成。搅团是生活贫困时常吃的饭,现在逐渐发展成为当地的著名小吃。过去为农家家常小吃,现已成为大众喜食的地方特色小吃之一。分热食、冷食两种食用法。热食,放…
豆花子
豆花子属黄豆制品,前期制作与豆腐相仿,比豆腐脑硬,比豆腐松软,盛碗后,调以胡椒、姜粉、虾皮等制作的汤汁热食。口感辛辣清香。武都、文县、康县等县皆有,以武都的最佳。…
走遍陇南市
甘肃省特产
康县特产
武都区特产
西和县特产
宕昌县特产
礼县特产
徽县特产
文县特产
成县特产
两当县特产
陇南市美食小吃
陇南市十大特产
陇南市全部特产
陇南市地理标志产品
陇南市旅游景点
陇南市十大景点
陇南市地名网
陇南市名人
陇南市民俗文化
[第1页]
[2]
[3]
[4]
[5]
[6]
[7]
[8]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