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各地名产特产推荐--高跷篇特产
各地名产特产推荐--高跷篇
16.
泗阳踩高跷
[
江苏省
宿迁市
泗阳县
]
踩高跷,俗称“缚柴脚”,是泗阳广为流传的、在广场或沿街表演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高跷的起源,无考。但专家和学者们认为,它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与沿海渔民的捕鱼 有关。早在尧舜时代,以鹤为图腾的丹朱民族,在节日祭祀中都要踩着高跷拟鹤跳舞。据古文……
17.
林亭口高腿子高跷
[
天津市
宝坻区
]
林亭口镇(林一村)高跷的历史渊源与天津市宝坻区林亭口镇的发展历史息息相关,清代咸丰、同治年间集镇贸易十分繁荣、庙宇颇多,庙会盛行,高腿子高跷会也随之进入繁荣期。高跷会由戏曲片段和生产生活动作模拟构成。演出人员在腿上绑上一种特殊制作的木棍(脚……
18.
宁波高跷
[
浙江省
宁波
鄞州区
]
《高跷》是一种民间舞蹈,俗称“踏高跷”。瞻岐高跷据传是该镇东坑村人周祖这,在北方当兵时学会后于解放初期传入的。先后在当地庙会、文艺会演和各种庆贺活动中亮相,受到群众的瞩目和好评,现在几乎是家喻户晓了。所谓的《高跷》,就是表演者站在木制的两根……
19.
董王高跷
[
江苏省
宿迁市
宿城区
]
一、简介董王高跷是长期流行于宿迁市宿城区龙河镇董王村一带的传统高跷表演形式,距今有近500年的历史,与同类高跷舞蹈相比,其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而成为当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之一。高跷又称拐子,是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表演,技巧性强,形式活……
20.
常青双人高跷
[
山西省
晋中市
灵石县
]
起源于民族图腾崇拜,汉魏时期称“跷技”,宋代叫“踏桥”,清代称“高跷”。灵石常青双人高跷是清末民初山东聊城移民到常青落户传入并盛行,由民间的节庆、聚会时人们自娱自乐逐渐演变而成。此表演项目为6人一组,4人脚踩高跷,其中2人肩扛2.2米长的横……
21.
上蒲口同乐高跷
[
天津市
北辰区
]
上蒲口同乐高跷起源于清嘉庆21年(1816年),经海下(现津南区咸水沽镇)海乐高跷传教上蒲口村。同乐高跷兼文跷、武跷之精华,渔、樵、耕、读广泛参与。文跷主要以唱曲及简单动作为主,教授曲目20余首(目前采集到的词曲16首,少部分已失传)。武跷……
22.
张谢登云高跷
[
北京市
房山区
]
张谢登云高跷为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谢村位于良乡镇的最南端,《登云会》流传于张谢村,是一种武跷秧歌,1923年秋冬时节,窦店镇七里店老艺人将高跷技术传入张谢村,至今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传承多为家族传承,成员以男性居多,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也……
23.
高跷会(河北镇)
[
北京市
房山区
]
高跷会作为一种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在房山区河北镇河北村传承了一百六十多年。据《房山县志》记载,河北村高跷会成立于道光二十五年(即公元一八四五年),由房山区燕山地区办事处东风街道东流水村传入,时断时续传承至今,有九代传人。河北村高跷会为花会中的……
24.
半壁店村高跷会
[
北京市
房山区
]
半壁店村高跷会为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位于北京市西南50公里处河北镇半壁店村,明代成村,时属房山县,村东是沿东公路,大石河水自村边流过,村西与世界地质公园石花洞相连,村南与北京燕山石化公司隔山相望,村北是磁陈铁路。村域面积7200余亩……
25.
薛庄村高跷会
[
北京市
房山区
]
薛庄村高跷会为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至今已传承约400年历史,表演内容是水浒传中宋公明三打祝家庄的故事,后来为了庆祝胜利和纪念梁山好汉,民间花会高跷会,所有的人物形象就以水浒人物为造型,展开故事表演,动作诙谐生动,难度大,以显示梁……
26.
小关公议高跷
[
天津市
河北区
]
小关公议高跷老会,始建于清同治年间(1870年),历经几代传承至今已有140余年历史。小关公议高跷老会清朝时上过会道,出过皇会,该会为子孙会,是祖辈传承下来的老会,传承方式是父传子、子传孙至今已传承到第七代传人。该会表演形式由行会(踩街)及……
27.
堤头庆云高跷老会
[
天津市
河北区
]
堤头庆云高跷老会成立于清顺治年间(公元1653年),原名堤头盛兴京秧歌老会,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该会位于堤头村清善堂公所内,与堤头宝郡水会相邻。该会属于文高跷范畴,扮相身段均借鉴京剧表演模式,刻画人物细腻。由十六名演员组成核心人物,表演剧目……
28.
王秦庄同议高跷
[
天津市
北辰区
]
王秦庄同议高跷建于民国元年(1912年),当年由村内宋宝珍、柴庆祥、高凤林等人,组织聘请邻村(上蒲口村)刘庆云师傅授艺,建立同议高跷会,意为同商共议。会址在北仓镇王秦庄村东华佗庙内,四有围墙,内有厅房五间,宽大的场院是演出的场所。王秦庄同议……
29.
走兽高跷
[
山西省
运城市
稷山县
]
高跷走兽是稷山县阳城村一种独有的汉族舞蹈表演形式,每逢农历闰年正月廿九举办庙会时为祭祀火神而献演,意为驱邪避妖,战胜灾难,自清雍正年间开始盛行,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高跷走兽是由两人表演的连体高跷,需要两个演员通力合作,将制兽艺人的精湛……
30.
隰县响铃高跷
[
山西省
临汾市
隰县
]
高跷,也称“拐子”,是由表演者脚踩木跷进行舞蹈表演。由于表演者高出一截,观众需要仰起头来或是站在高处观看,所以也有人把高跷称为“高瞧戏”。隰县千家庄响铃高跷源于清朝末年,因跷腿拴有响铃而得名,是当地百姓在春节、元宵节闹红火时的重要文艺形式,……
猜您喜欢
陕西十大秦药
平和三绝
合江三绝
商城县十大特色菜
郴城四件宝
光明三宝
谢通门三绝
怀远三绝
昌黎“三歌”
同州三绝
中国三大印泥瑰宝
麻姑三宝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