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川省 > 乐山市 > 沐川
沐川草龙

沐川草龙

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沐川草龙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沐川草龙又称黄龙,是从3000多公斤当年收割的稻草中精选848000余根无斑点、呈金黄色的稻秆制作而成,全长200.8米,2003年11月沐川草龙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获得成功,成为世界上最长的草龙。

据了解,沐川草龙来源颇具传奇色彩。传说在唐朝开国之初,李世民带领军队征伐各地割据势力。一天,由于过度劳累,便倚靠在一个大草堆边,很快就进入了梦乡。在梦中,李世民梦见自己正乘草龙,身着黄袍,由四周灵兽保驾,巡行神州各地。后来,李世民成为唐太宗,应了梦境。为了答谢草龙给他的瑞兆,在贞观二年(公元628年),他下令全国各地举行舞草龙比赛。于是,全国各地纷纷扎制草龙,进京参赛。开赛那天,在众多飞舞的草龙中,有一条草龙身体矫健,翻腾飞舞,灵性十足,一下引起了唐太宗的注意。经查那条草龙由西蜀剑南道嘉州玉津县(今沐川县)进献。唐太宗在重奖之余,御封玉津县为“草龙之乡”。从此,沐川百姓年年举办草龙表演,耍草龙的习俗也得以世代相传。

沐川草龙又称黄龙,产生流传于四川乐山市沐川县境内的,由稻草编扎而成的一种扎耍龙灯,是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的代表性体现。2007年3月,沐川草龙成功申报为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草编(沐川草龙)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相传在唐朝开国之初,李世民率军征伐各地割据势力。因过度劳累,倚大草堆入梦。梦中,身着黄袍,乘驾草龙,由四周灵兽保驾,巡行神州各地。后来,李世民成为唐太宗,应了梦境。为了答谢草龙给他的瑞兆,在贞观二年(公元628年),他下令全国各地举行舞草龙比赛。于是,全国各地纷纷扎制草龙,进京参赛。开赛那天,在众多飞舞的草龙中,有一条草龙身体矫健,翻腾飞舞,灵性十足,一下引起了唐太宗的注意。经查那条草龙由西蜀剑南道嘉州玉津县(今沐川县)进献。唐太宗在重奖之余,御封玉津县为“草龙之乡”。从此,每逢春节,沐川百姓便编扎、舞耍草龙举行“二月龙抬头”“拜年批红启福”“拜年取红摘福”等民间风俗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作为沐川县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在长期的历史传承发展中,沐川草龙几经演变,由草把龙——网状龙——鳞甲龙,古朴原始,乡土气息浓郁,独具艺术魅力。

沐川草龙主体由龙头、龙身和龙尾三大部分组成,其中龙头部分最为关键,主要有龙眼、龙须、齿、舌、上鄂、下鄂、龙角、胡子、鼻及火焰等。从其表现形式看,可分为礼品龙、舞龙和游龙和巨型龙四大类。如果草龙要参加表演,那还要准备草帽、草肩、草裙、草护腿及草鞋等附属草制品和宝珠等。

草编是以草本植物为主要原材料的一种传统编结手工艺。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技艺之一,早在远古时代,编结就已成为中华先民制造实用物品的重要手段。草编技艺在中国民间流传了几千年,在此过程中不断得到发扬光大。各地民间工匠因地制宜,因材施艺,充分利用草本植物柔韧的秆、皮、芯、叶、根,创造和总结出编、结、辫、扣、扎、绞、缠、网、串、盘等丰富的编结技法,使草编成为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用品的一个重要来源。我国草本植物资源丰富,南北方均有不少适宜编结的原材料,因此各地草编种类繁多,且各具地方特色。草编制品以草席、草帘、草垫、草篮、草扇、草帽、草鞋等实用品为主,也有一些用作陈设的观赏品。从19世纪40年代起,草编开始远销国外。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适应了现代生活的需要,草编得到迅速发展,花色品种越来越多。作为在中国民间十分普及的一种传统手工艺,草编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艺术性。

沐川草龙又称“黄龙”,是流行于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一带的民间草扎技艺。沐川草龙历史悠久,相传其起源与唐太宗登基前枕稻草而眠的历史有关,后人因此将稻草编扎的龙灯视为祥瑞的象征,当众舞动戏耍以祈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沐川草龙的编扎材料系从当年收割的稻草中精选出来的上品,颜色金黄,秆身没有斑点。草龙的扎制工艺非常复杂,整个过程要用到编、织、镶、绕、缠等十多种手法,技巧性较强。沐川草龙形制讲究,龙头、龙身、龙尾的设计尤为精巧,龙眼、龙须、龙角、龙鳞、龙爪等细节都处理得活灵活现,舞耍起来气势夺人,蔚为壮观。舞龙者为训练有素的强壮男子,届时他们描花脸,裸上臂,着草帽,披草肩,系草裙,扎草护腿,穿草鞋,在锣鼓音乐的伴奏下,按照传统程式热情 舞耍,将沐川草龙精、妙、奇、神的风采展现得淋漓尽致。

沐川草龙是从当年收割的稻草中精选的无斑点、呈金黄色的稻杆扎制而成,制作工艺非常复杂、精致,主要采用编、织、镶、绕、缠、挑等10多种工艺技巧,主要程序为:选材—熏蒸—上骨架—上草—连接—上龙筋—点睛。编扎一条50米长的草龙需10人协调配合,连续工作20天时间。

沐川草龙取材于民间传说,具有精、妙、奇、神的特点。沐川草龙精,精就精在龙头、龙身、龙尾设计精巧;沐川草龙妙,妙就妙在龙眼、龙须、龙角、龙鳞、龙爪活灵活现。沐川草龙不但扎制精妙,而且舞耍奇特,数十名受过专门训练的强健汉子,身着褐色短裤、- 上臂、头戴草巾、身披草肩、腰系草裙、脚穿草鞋,在铿锵的川剧锣鼓音乐伴奏下,舞龙腾飞。时而神龙搅海,时而尊龙吐雾,时而群龙朝拜,时而二龙戏珠,如云中蛟龙,开天辟地;如水中巨龙,翻江捣海。表达着人们对吉祥、安康、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其气势磅礴,蔚为壮观。几经演变,由旧时的草把龙演变为网状龙,到鳞甲龙,再到LED夜晚表演龙,其舞耍特征粗犷、原始、古朴。

沐川草龙传承谱系第一代为陈明旭(师傅不详);第二代为陈鼎福。民国廿八年(1939年),陈鼎福师从父亲陈明旭学习编扎技能,从编扎小鸟、昆虫到编扎灯笼、鱼虾,再到编扎独出心裁,别具一格草龙;第三代为陈焕均(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陈焕彬(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黄祥平、邓国秀;第四代为陈文杰、陈文丽、陈丽艳,均系家族式传承。2018年5月,陈焕彬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切实扛起了将沐川草龙发扬光大的大旗,成了传统意义上的沐川草龙传人

沐川草龙已积极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等途径,主动传授草龙编扎舞耍技艺。一是向子女、侄辈传授技艺,使沐川草龙编扎后继有人;二是在沐川县职业中学校组建了“沐川草龙编扎舞耍基地”,使编扎技艺和舞耍技巧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每年五月至十月期间的每周六晚,沐川草龙均在县内的大型山水实景剧《乌蒙沐歌》中进行独特艺术魅力的专场压轴表演,唱响了沐川文化体育旅游大融合的新时代新篇章!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沐川草龙开始作为表演项目多次参加国家、省、市级重大活动的表演和艺术展览,受到中外宾客的高度赞扬和追捧,被中央电视台、香港《文汇报》、《四川电视台、《中国文化报》、《四川日报》、《四川经济日报》、《华西都市报》、《乐山日报》、香港《观光》刊物等多家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对沐川草龙图文并貌进行了详细介绍。

经过几十年的弘扬与传承,沐川发龙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2003年12月,由陈鼎福父子及20余名制龙艺人选用80多万根稻杆精心编制而成的草龙,总长度200.8米(象征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126人舞动,申报世界吉尼斯纪录获得成功,被评为世界上最长的草编龙。2011年,沐川草龙获取“国家级地理性注册商标”,沐川县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2年农历正月初三,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频道和新闻综合频道《寻找中国龙•新春走基层》栏目组现场直播“沐川草龙大拜年”活动,向全世界展现了沐川草龙的神韵神采,阐解了中国传承千年的“龙文化”、“竹文化”、“年文化”。2013年,沐川草龙以独特艺术魅力在《乌蒙沐歌》之《金色梦想》篇章专场表演;完成以沐川草龙为主线的dvd《印象沐川》形象宣传片;参加《乐山城市旅游及风景名胜区宣传片》拍摄;接受四川电视台《沐川草龙——春节》拍摄;中央电视台第七套台“走进乡村”节目现场录制“沐川草龙”。2014年,完成图文并茂的《风雅沐川》编撰之非遗编章:沐川草龙;参加四川省走进锦里“二月龙抬头”展演。春节,中央电视台CCTV-7《乡土》栏目现场录制以“沐川草龙”为主线的反“地方正月十五特别节目”。沐川草龙现已发展成为宣传沐川、展示沐川的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沐川草龙编扎技艺”是沐川人精神文化的一种体现,是研究沐川人文历史的和承载沐川风土人情、生活习性的载体。作为千年农耕文明的图腾,它展现了当地人豪迈坚强、务实勤勉、乐观向上的精神。在年俗活动中,舞动草龙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除了有拜年的喜庆,更是一种祝福,表达了人们对吉祥、安康、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推荐沐川更多特产
你可能对下列草也感兴趣:
沐川导航

下一篇:崇礼蘑菇

返回电脑版